4月的懷遠,生機盎然,萬畝麥田上空,無人機集群劃出智慧農業航跡﹔智能大棚裡無土栽培的嫩苗舒展新綠……沃野田疇上演“大”“小”科技協奏曲,奏響農業新質生產力最強音。
在小麥拔節期,來到安徽農墾龍亢農場2.2萬畝小麥基地,一望無際的小麥,翠綠無邊,蓄勢生長。
在田埂兩側,12台各類植保無人機正進行雨前追肥作業,M6米乐入口無人機的嗡鳴與抽穗輕響交織。操作手丁雲峰緊盯控制屏上跳動的數據:“設定好坐標參數,無人機晝夜無休,單機日作業量最高1200畝。”相較於傳統機械,這項“空中施肥術”減肥增產,全程零碾壓損傷。
一邊植保無人機在進行施肥作業,另一邊巡檢無人機同時開展巡田數據採集。通過搭載在巡檢無人機上的遙感傳感器,可直接生成田間氮磷鉀等元素的多光譜圖像數據,傳入后台管理系統,對農業作物生長、土壤成分、環境信息等情況進行數據分析,精准提供農業生產方案和處方,為農業提質增效安插了“千裡眼”“順風耳”。
今年,龍亢農場通過建設農業物聯網工程和沿淮糯稻產業集群項目,升級完善農業生產智能化系統和設施設備,並開展多方面培訓,讓農業工作人員掌握無人機操作基本技能。
目前,龍亢農場面向自有耕地和農業社會化服務耕地已累計實現無人機春季田管作業8.5萬畝次,生成各類多光譜圖像數據10萬余畝次。
距城區不遠的懷遠縣耕龍種植專業合作社育苗基地,負責人趙耕龍在育苗基地智能溫室內,通過水、草炭、蛭石等介質作植株根系的這一基質固定植株新的生產方式,用以培育聖女果。
“聖女果種植需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才能獲得最大產量。”趙耕龍說,為了保持較高產量和減少病虫害,聖女果種植最好採取輪作。而無土栽培是解決路徑之一,這種栽培模式,可讓聖女果穩定挂果十年,而且還避免傳統栽培方式的弊端。
大棚裡,一長串金黃色的聖女果即將成熟。“大棚由當地村集體出資興建,我們負責經營,雙方分紅。”趙耕龍說,目前該技術已成功運行四年,待十年成功運行后,即可全面推廣。
眼下正是辣椒成熟上市的時節,在懷遠縣雙橋志豪家庭農場蔬菜大棚裡,一株株螺絲椒青翠鮮亮,濃郁的椒香味扑鼻而來,一米多高的辣椒枝條上挂滿成熟的辣椒。“今年種植了一百多畝螺絲椒,M6米乐入口畝均產值7萬元以上。”該農場負責人介紹,大棚運用水肥一體化智能控溫系統、補光系統和自動噴藥系統等,不但節省了成本,而且更有助於農作物生長。
值得一提的,還有安放在懷遠各地的智慧菇房。在龍亢鎮支嚴村一塊空地上看到,八九個菇房並排放在角落裡,單個菇房佔地約四十平方米。走進其中,暖風和水霧扑面而來,菌菇正在最適宜的環境下快速生長。
該項目採用“秸稈一菌菇一蚯蚓-有機肥”生態循環模式,將2000噸秸稈轉化為120萬棒菌包原料,菌渣用於蚯蚓養殖,蚯蚓糞反哺農田,實現農業廢棄物全鏈利用。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200萬元,帶動村民增收超百萬元,並為當地提供30個長期就業崗位。
“過去秸稈焚燒是難題,現在成了致富資源!”龍亢鎮支嚴村致富帶頭人韓青天感慨地說。目前,白蓮坡鎮邵王村也引進智能菇房60間,實現食用菌生產不受氣候環境限制,達到全年不間斷供應,為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和村集體經濟注入新活力。
“大田飛防解決規模化生產痛點,小微創新激活特色農業潛能。”懷遠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正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數字農業體系:建成農業物聯網應用點8個,培育智慧農業經營主體15家,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5%。同時,強化數字賦能,新增農業數字化工廠、數字化應用場景5個﹔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建設產地冷藏保鮮庫24個,庫容2萬立方米以上。
從“小”處深耕特色農業,到“大”處布局智慧農業。盎然春色中的懷遠,通過“大”與“小”的辯証法則,孕育農業現代化的無限可能。正如懷遠縣農業農村局經濟作物技術室負責人李雅潔所說的那樣:“讓每一粒糧都有科技基因,這就是新時代的‘精耕細作’。”(謝勛章 周文娟 文/圖)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