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拂过北纬37°的黄金种植带,历经300多天严苛生长的蓝莓已进入成熟期,走进上善堂基质蓝莓种植基地,只见一盆盆基质土有序排放,一株株种苗郁郁葱葱,一簇簇饱满圆润的“靛蓝珍珠”挂满枝头,身披一层云雾般的白色果霜,掰开后是浅绿色的果肉,品尝一口,酸甜脆口……
三三两两结伴采摘的游客之中,一个穿着灰色毛衣的男人显得形单影只也“奇奇怪怪”,他一会捏捏枝头的果实后低头记录着什么,一会又蹲下来摸摸土壤后从兜里掏出一支小彩旗插上,他就是威海上善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善堂基质蓝莓基地负责人高勇,一位“80后”新农人。
“以前的蓝莓种植完全是‘靠天吃饭’,有时候一场雨就能让一年的辛苦全白费。”高勇说道,“不过现在好了,基质栽培让‘种植权’掌握在咱们自己手中。”
硕士毕业后,高勇深耕蓝莓产业十年,并在2023年加入上善堂,带着“从0开始”的勇气开辟了基质蓝莓种植的“新赛道”。
据悉,基质栽种运用了无土栽培技术,是突破传统土壤种植方式的新模式。“我们利用营养液代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使用混合后的泥炭、椰糠和珍珠岩作为蓝莓的生长介质,脱离了土壤对蓝莓的限制,可精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物质的摄入,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是地栽的2到3倍,有效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高勇说话间隙,到了为蓝莓输送水肥的时刻,源源不断的水肥沿着4根滴灌管,流入蓝莓栽培盆里,所有操作无需人工,这样的情景在这个季节里一天能发生4次,“科技范儿”十足。
不仅如此,整个大棚还配备了智能化的滴灌、喷灌系统和温度、湿度控制系统,通过精准调控,确保每一颗蓝莓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M6米乐入口呵护蓝莓生长全过程。
“这些科技手段让蓝莓种植更加标准化、精细化,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1人管理6个大棚的高效生产。”高勇介绍,现如今,蓝莓基地亩产稳定在800公斤左右,总产量达20吨,较传统种植效率提升近五成。
随着基地不断发展壮大,涉税业务也逐步增多。“在基地运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与税务处理相关的‘知识盲区’,也走过不少错路,如发票开具、纳税申报、享受政策等。未来五年,基地计划拓展产业链,生产蓝莓干、蓝莓汁、蓝莓酱等产品,所购生产线如何享受税收优惠还存在不少疑问。”高勇忧心忡忡地说。
得知企业顾虑,国家税务总局威海市税务局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分局税务干部主动作为,深入上善堂基质蓝莓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全面摸排蓝莓从种植、培育到销售全流程中的涉税费疑难问题,为企业详细解读农产品增值税核定扣除政策细则、演示电子税务局便捷操作方法、梳理涉农行业税费优惠政策。近三年来基地累计减免增值税税额近285万元,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被企业投入到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品种引进中。
进入四月份成熟期,基地单日接待量达50人次,线上订单从威海辐射至北京、上海等地,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纳税额自成立以来连年攀升。
如今,M6米乐入口高勇正谋划着扩建大棚规模、引入新品种试种。他满怀憧憬地说:“基地计划进一步扩大蓝莓种植规模,明年将达到40余亩,规模化生产后,预估蓝莓产量超过30吨。我们将持续依托5G物联网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