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兴区韩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果园主人韩娟正穿梭于葡萄架间查看葡萄生长情况;不远处,三名工人在进行定芽、抹芽、修花等精细化管护,确保后期挂果品质。
“及时修剪侧枝既能提升葡萄品质,又可避免藤蔓无序生长破坏大棚。”韩娟手持新萌发的藤蔓解释道,“这些天然‘攀爬绳’需要科学引导。”她告诉记者,果园种植的葡萄有峰后、甬优、光辉、夏黑、金手指、阳光玫瑰等品种,葡萄采摘期为每年的6至10月。果园坚持“有机种植”理念,通过施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全程杜绝农药使用,既保护了当地水质,又提升了葡萄品质。目前,果园面积共150余亩,其中不仅有葡萄、草莓、小番茄,还种植了羊肚菌、贝贝南瓜等多种果蔬。
韩娟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让群众看到设施农业为乡村振兴带来的崭新变化,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强劲引擎,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我就一直在这个地方上班了,不仅可以挣钱,而且可以学一些种植技术,对自己以后的种植也有很大的帮助。”正在除草的黄必升笑着说。
韩娟是土生土长的东兴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的韩娟在重庆一家国营企业从事审计工作。读书、毕业、工作……她和许多人一样,按部就班走上了熟悉的人生轨迹,一切都看似那么顺利、完美。可有一个梦,像一粒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芽,那是一个关于创业的梦。在梦中,成片的葡萄树抽出了嫩芽,春天开出了花,夏天结上了果,那醉人的果香弥漫四周。
在外务工的几年里,韩娟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她一直关注着东兴农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看到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她回乡创业、M6米乐appM6米乐app带领大家致富的愿望越发强烈。“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放弃城市的生活回来种地?其实,我觉得农村更需要年轻人。”韩娟说,“城市不缺我一个,但家乡需要更多像我这样的人。”
“在国企上班的那段时间,我感觉像一条既定的道路,而我更希望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是一片旷野。”离开工作多年且相对稳定的大城市,返乡从零开始,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在与家人商议后,2010年6月,韩娟毅然决定返乡创业,经过多次考察和调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田家镇流转了150余亩土地,全部用于葡萄种植。
脚踩黄土仰望星空,乡村振兴青年先行。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韩娟从零开始学起。“我就从葡萄的种植开始干,和工人们一起,每天在大棚里从事基础工作。”尽管第一年种植葡萄,韩娟却充满信心和期待。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但她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她通过书籍、互联网等渠道,每天学习相关种植技术。
创业之初,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格外残酷。除草、抽条、打枝、施肥,每一道工序都是陌生挑战。韩娟每天清晨五六点踏着露水下地,深夜十一二点仍在筹划次日农事,双手磨出水泡,皮肤晒得黝黑。功夫不负有心人,葡萄园第二年便成功挂果,开园首日采摘量超1000斤,收入突破两万元。2014至2015年,韩娟的果园年均产值跃升至200万元,曾经的荒坡地化作“绿银行”。
“虽然基本技能学会了,但是要想做大做好合作社,还需要不断提升能力本领。”韩娟说,书本上教的是标准化流程,但每块土地都有自己的“脾气”。她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种植葡萄的技术要领。从毅然返乡成为一名新农人起,韩娟就努力学习现代农业的技术和知识,创新种植、经营、销售模式,用青春的汗水和踏实的脚步带领合作社走上融合发展之路。
韩娟专业种植合作社不仅限于种植,更与乡村旅游深度绑定。果园集采摘、餐饮、休闲于一体,四季均有果蔬可采摘。“我们园内休闲项目丰富多样,有围炉煮茶、地道农家菜、热辣火锅,家庭聚餐、朋友小聚都十分合适。游客既能品尝到地道的农家饭菜,M6米乐app也能享受到悠然自得的田园乐趣。”韩娟说,未来园内还会完善设施,开发更多有趣项目。
韩娟的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用知识和技术改变家乡的面貌。他们不再重复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悲情叙事,而是用现代科技和商业思维重构农业生产关系。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更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韩娟说,“每一个奇思妙想都有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不要瞻前顾后,想到什么就立马去做。坚持做一名现代高素质新农人,让青春不留遗憾。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潜力,愿意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这位“80后”姑娘,正用知识重构对土地的理解——这里不再只是安放乡愁的故土,更是可以扎根的理想。
近年来,东兴区为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调量提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出台了一系列调量提质方案和办法,鼓励和支持青年返乡创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韩娟的创业故事正是这一政策的生动体现,也为更多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树立了榜样。